400-820-0397(公司业务)400-889-4545(个人业务)

国企改革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谋划国有企业“十四五”

国企改革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谋划国有企业“十四五”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战略规划的重点在于准确的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划布局,“顺势”而为成就战略制胜。

随着40年不断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和谐的增长,推动产业发展向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的阶段演化。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强化实业主业;二是强化改革落地;三是强化自主创新;四是强化人才培育;五是强化风险管控;六是强化职能转变,使国有企业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年,国有企业须抓住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核心竞争能力,整合关键资源,谋划布局“十四五”的正确“势”道。


一、 洞察宏观环境变化,把握发展机遇

后疫情时代,叠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必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将导致负面预期和不确定性。
国有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如何规避风险,提升跨国资源配置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球化布局,推动实现技术、管理、金融等资源全球化配置,把对外投资和促进国内装备、服务、技术、标准全方位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网络,不断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在国内,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的新机遇,扩大国内市场的新机遇,抓住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认真解读政策,把握机遇。这些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活力、新空间、新压力和新定位。新引擎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战略支撑。


二、 加强党建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也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全过程,扎扎实实落实“1+N”系列文件要求,持之以恒将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确保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稳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把引进社会资本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加快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行经理层成员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健全与绩效和贡献相挂钩、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


三、 明确战略定位,聚焦主业优化产业结构

战略定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企承担政府职能定位(政企分离后,企业承担部分国家或地方政府战略性任务),是企业无条件承担的责任使命。二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定位,如发展模式定位,业务选择定位,市场发展策略定位等。
在发展模式上快速实现从资产管理者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由产融结合到产融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 资本证券化。
在业务选择定位上,一是聚焦主业突出主业。强化战略引领,明确主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主业集中,做强做实做精主业,不断增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做实基础产业,为城市、交通、社会提供最优质的的服务。三是做优协同产业,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实现重组整合“1+1>2”的效果。四是做活培育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上应该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业务有机融合,解决国有企业自身的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积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在企业生态链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一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重点在产业数字化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重大科学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领域企业,打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二要提升产业链,重点在提质增效、融合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高端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技术赋能服务、平台变革服务,推动服务业扩量提质。
三要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平合。创新探索产城融合和特色小镇等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重新组合,构建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动瘦身健体,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全面提升企业运行和产品服务质量。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标准档次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主业归核、资产归集、产业归位+负面清单管理,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战场。


四、 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国有企业发展新动力、培育国有企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如果国有企业还在国际贸易、房地产、快消品制造等板块上拼杀,很难获得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为了实现高效率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尤其是要获得颠覆性技术与原创性技术。
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努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一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立博士站,创建更多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主动组织实施重大研发任务。
二是努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短板,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率先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尽快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地方取得突破,比如芯片。
三是充分发挥创新要素合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企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进协同创新,大幅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性能的提升,促进新科技、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发挥国企在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技术研究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和引领作用。


五、 构筑人才战略壁垒,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习主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团队是国有企业长青的基石。
以人为本,锻造专业团队。塑造与时俱进的引才创新平台。面对新形势,要顺势而为,针对新时代人才的流动新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满足人才需求、发展空间、追求高效率等方面打造创新的人才流入洼地。比如通过实施人才载体培育工程。积极申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通过校企共建、自主创建等方式,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创建人才培训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服务,壮大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素质。
建立共荣互通的人才竞争生态化系统。万物互联、万物共生的互联网新时代,国有企业要积极搭建人才发展新平台、打造更优的人才竞争与共享的良好生态。譬如,成都建立人才“望远镜”,武汉的“黄金眼”,上海的人才“情报站”,实施人才服务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工程,打造国有企业人才库。
构筑人才战略壁垒,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国有企业要高瞻远瞩,从根本上确立创新人才观,要知道引才,懂得用才,学会惜才,在发展中育才,放大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增强国企人才整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做好“国有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编制本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企业研究人才发展计划措施,有效形成国有企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增强人才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倡导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创新潜能。


六、 降低经营风险,建立风险内控体系

建议以COSO框架为基础构建符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有效识别并预警、防范和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从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因素、资金风险、法律风险、管理团队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明确集团的风险来源与应对策略。
优化内控机制,加强内控执行监督,强化内部审计、制定内部会计规范,增强风险预判、应对和管控能力,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依法依规治理水平。


 七、动态调整,建立战略实施滚动计划

正如杰克·特劳特先生所说: “战略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调整出来的。”
规划容易,落地难。把“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和关键举措分解成年度运营计划,建立重点工作任务推进“甘特图”;建立战略实施评估体系,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动态调整纠偏。
战略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商场如战场,如何筹划和制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局的方略, 凸显的是智慧也是艺术。

本文作者:中智咨询人力资本咨询中心华南区域项目总监 石教学

想要了解我们的咨询服务将如何帮到您

姓名
职位
公司
城市
企业邮箱
留言
电话
验证码

和我们一起智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