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谈到,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收官之年,各类改革主体一方面仍需锁定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也需用好、借力改革评估这一工具,以出实效、促发展为目标、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勤思考、自加压,实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全面胜利收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落实三年行动的重点从推进度转向了求实效、突亮点上,但在进一步深入细化改革举措的过程中也仍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抓准问题、转化要求,扎实推进改进举措、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抓准问题、转化要求,扎实推进改进举措、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历了专项或全面的改革评估,企业对下一步落实三年行动的目标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充足、干劲也更加足了;此外,在开放推改革的思路影响下,多企业、多地、央地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为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扎实推改革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落实三年行动的重点从推进度转向了求实效、突亮点上,但在进一步深入细化改革举措的过程中也仍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
(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主题
相对其他的改革方面相对不为企业所熟知、加之2020-2021年密集出台了诸多指引和范本,有的企业一时间会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
以落实董事会职权为例,什么是落实职权的标志,企业有着不同的认识:是有工作方案、有职权清单、还是有议事规则,亦或是有专门委员会设置才算落实。
笔者认为,对于治理基础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回答。按照翁杰明主任在月度例会上面提到的“制度佳、举措实、实效优”原则,所谓的实效本质上上应是“知行合一”。机构、制度、机制都是基础,没有切切实实地用,仔仔细细地盘和改都会是差一口气。这个方面浙江省给出了具有示范性的实践:
浙江省
不仅出台了董事会的评价试行办法规范董事会的运行,还定期开展了省属企业董事会运行的实地评价工作;在评价中反馈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出董事会落实职权、运行效率的问题所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评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立足现实的业务指导,既便于企业理解和吸收,也有助于省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和推动省属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的相关举措。
(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主题
相比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议题的相关要求,本议题触及企业基本管理体系的很多内容,也与三项制度改革的诸多专题相重叠,是企业最熟悉、起步最早、开展时间最长、改革推进最久的三年行动主题。
但同样,在此议题下企业仍有不少困惑:一方面正因为企业的熟悉度高、基础相对扎实,反而会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三年行动中的“两个全面推行/进”均在次模块,如何既符合要求又切中实际也是诸多企业关心的焦点。
笔者认为,三年行动虽然是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国企改革行动,但其中的任务不仅仅是外在的“改革”要求,更应该是企业夯实和不断完善管理基础,提升发展能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活动,是离不开企业生存和发展实践,也不能背离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
以管理人员退出比例的量化指标为例,有企业曾言要表现好看就搞全体起立的选拔,自然会有人流出和淘汰;但企业发展所需的定力不仅是战略定力,一支保持稳定的核心队伍也是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核心团队总是在“变、变、变”。
同理的另一方面,看似“好看”的退出比例,说明企业在选择核心管理人员的眼光或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如果选上来人隔一个周期就因为考核不佳退出去,多半是选人不对,或是考核出问题,哪个都不是优秀企业的表现。
深圳市
以深圳市的国有企业为例,深圳早在2008年就已经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从严把人员“入口关”入手,将“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已经转化为常态化推进要求。从近年数据监测来看,深圳市国有企业此方面表现相对稳定,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正说明成熟的机制发挥作用下具有“总体稳定、局部调整”的特点的。
因此,企业应更加关注指标背后的导向,针对管理人员“铁饭碗”、“能上不能下”、流动不足导致压力无法传导或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不是指标的表现。
再以关注度高、用于衡量改革成效的“人工成本利润率”为例,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效率表现在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精益管理、优化成本结构和人员配置等综合因素下会逐步提升。但疫情对不同行业的经济影响可能呈现反方向变动,仅以数据表现难以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变化下判断。
交通运输业
同样是交通运输行业,航空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国内主要三大航2021年上市公司利润都以负值表现且趋势延续到了2022年,人工成本利润率无法与前一周期(2017-2019)的表现对比。但航运业的业绩则完全不同,全球范围内各大船公司2021年都给出了近年来最大的“年终红包”,效率指标表现好是情理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将自己的效率表现放入整体行业中比较才更有效,更为识别准确的判断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
总体上,2022年是改革的收官年,也是改革成效的检验年;评估是检验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改革的助推器,更应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自检表。评估是夯实改革要求、促进企业管理和竞争力提升的手段,并非目标;识别和理解评估的底层逻辑、把握目标指向,才更有利于发挥评估助力改革的基本功能,真正成为改革助推器、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自检表。
因此,知行合一、以评促改,扎扎实实做好改革施工图、任务表上的既定任务,切切实实通过自检纠偏、完善迭代实现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更加有利于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