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传递出中国企业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发的最强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当前,我国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2021年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研发创新、品牌影响、质量效益、治理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中智咨询认为,《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可以看作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升级版,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个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层次的升级,从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国资委层面提升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央决策层面,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更加彰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国家战略;
二是企业范围的升级,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拓展到全部企业,不仅仅是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也包括非公企业,更加凸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国民共进;
三是内容涵盖的升级,不仅仅是对标管理提升的世界一流,而是包括产品、品牌、创新、治理四位一体的世界一流,更加凸显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全方位、综合性。
为此,国资委也给出了中央企业下一步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聚焦重点——着力抓好“一个文件”“三个行动”、着力提升“四种能力”,“一个文件”即落实好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三个行动”就是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创建示范行动和价值创造行动;“四种能力”是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全球竞争能力、管控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世界一流企业,不同机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2018年,国资委组织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并将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概括为“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
“三个领军”是要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三个领先”是指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和品质领先;
“三个典范”是要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
《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用“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短短16个字,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聚焦重点,也显示出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
产品力是企业的竞争力,世界一流的产品,展示的是世界一流企业的“硬核实力”。
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但德国制造也曾经被扣上“劣质代名词”这一不光彩的帽子,后来依靠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根深叶茂的德式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例如,德国的BESTWATER(百仕可)并不在《财富》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但在水过滤系统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净化水处理行业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球净水行业科技创新的标志型企业。
世界一流产品的背后,实际上是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体系或平台。不管是苹果公司采用的新产品开发流程(ANPP),还是IBM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以及三星的全社商品开发标准流程(PLC),一个共性特点都是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思想应用的产物,这是世界一流产品研发模式的重要支撑。
另外,从医药行业的世界一流企业看,根据《制药经理人》推出的全球最畅销的50种药物榜单,辉瑞、诺华、强生、罗氏、百时美施贵宝、默克等均有3种商品进入榜单;全球处方药之王是艾伯维的修美乐,2021年这一产品的销售额是198.32亿美元,显示出这些世界一流企业都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
二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一个好的品牌,好像一个斗牛士,越强壮越难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曾说:“企业品牌要建立在品质卓越的产品之上。”
据有关数据显示,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名片,必须要把品牌作为战略核心,经营品牌战略。
近年来,一大批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登场,在全球掀起中国浪潮,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最新《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显示,中国上榜的品牌共有84家,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98个,品牌总价值为15632亿美元,占比为19.3%。
但相比许多世界一流企业的百年金字招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品牌还处于成长期,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架构、品牌管理等方面距离世界一流企业仍有差距,亟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含金量,强化品牌战略,从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加码打造世界一流的自主品牌。
三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新动能,既体现在“增量”方面,也体现在“升级”方面。
例如,德国西门子之所以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于成功地将创新人才、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规模化创新组织、无边界的创新体系、打通流程的路线图等,打造了世界一流的创新模式。
根据“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全球十大创新企业中,其中有6个来自美国,2个来自日本,1个来自瑞士,1个来自英国,3M、ABB、雅培、亚马逊、AMD、苹果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一流企业。
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但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2019年美国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为2.86%。
我国许多企业创新面临着体制机制的障碍,也有创新人才、创新激励、创新环境等的约束,更缺乏领先的创新战略与规划能力。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按照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科技创新已“置顶”国家战略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要加快打造协作、开放、可持续的一流创新环境,从创新理念、创新战略与规划、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产出等方面构建集成式的一流创新体系,才能着力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治理
从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看,世界一流企业的治理模式无非是三种:
第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海洋法系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种是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公司治理模式;
第三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制公司治理模式。
但这三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而且英美的企业中也有大陆法系的双层制治理模式,法德的企业中也有海洋法系的单层制治理模式。正如OECD所认为的:“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国家特征的,它必须与本国的市场特征、制度环境以及社会传统相协调”。
而且,现有公司治理理论是滞后于公司治理实践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也必须考虑中国特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个环节,在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公司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将公司治理、管控模式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将中国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