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内容(《科技企业定编必备秘籍(上)——定编“工具箱”篇》)中,我们带大家总结和回顾了定编的理论方法,归纳了“战略先行、双向推进、分类施策、多元方法”的定编关键点。
本期内容将结合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帮助大家理解企业定编实操中如何把握好关键实操要点。
案例背景
A公司专注于威胁检测对抗基础能力研发,是全球基础安全供应链的核心赋能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20年初,A公司600余人,技术类岗位员工占比约75%,工程师文化氛围浓厚,并且正处于变革节点。2020年,公司战略定位从上游技术供应商向直接面向客户进行转变,在保持技术供应商的赋能、开放基因的基础上,建立外部良性竞争合作关系;在经营目标方面,考虑新增客户端市场带来的营收,3年内整体经营目标从原来的8.5亿调整为10亿;组织结构方面,配合业务规划搭建市场运营团队,并在对2019年底收购的一家技术公司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梳理技术研究岗位,重新完成公司人员编制确定工作。。
A公司的定编工作,是从宏观定编测算公司总编制出发,然后从微观定编测算技术岗位编制,最后将宏观微观结果合并验证,形成最终的技术岗位定编方案。

A公司定编关键点1
宏观定编:行业对标与回归分析共同锚定总体编制
由于A公司自身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行业中其他头部公司的数据具备较强的参考性,所以在具体分析中选取A公司近3年、行业TOP10公司近2年的业务历史数据(以营业收入为基础数据)作为自变量,以员工人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经统计分析后,得到业务数据与员工人数的拟合曲线,代入A公司3年经营目标计算总体编制的预期值。

按照A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计算,假设其他条件不变,2023年公司总体编制为969人左右。
A公司定编关键点2
微观定编:按岗位特点,分类施策确定岗位编制
德尔菲法确定基础研究类岗位编制
A公司的安全算法研究岗属于基础研究类岗位,承担前沿的技术研究或理论探索,在公司内是专业程度最高的岗位,其工作量、工作耗时和价值产出的衡量难度很高,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难以进行合理的编制预测,因此,需要引入内外部专家进行论证。
部门负责人反映安全算法研究岗位的主要问题是编制严重不足。经专家组初步判定该岗位编制问题不在数量,而在结构,存在工作繁琐复杂、研究人员精力占用多,职责分工或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工作饱和度不均的情况。
然后专家组开展了人才盘点和工作梳理等工作,对组内初步判定结果进行论证,最终统一编制确定意见:
(1)安全算法研究岗总编制保持不变;(2)加强内部培养,逐步提升高水平人员占比,淘汰低水平人员;(3)按照一定比例合理配置辅助支持类岗位。
成本总额控制明确技术应用类岗位
A公司技术应用类岗位设置与常规IT互联网企业类似,在各类项目上的人员配比相对比较固定,所以技术应用类岗位的编制总数的准确预测是比较关键的。在A公司明确技术应用类岗位预算的前提下,分别采用2020年A公司和行业TOP10企业技术应用类岗位人均人工成本进行估计。

假设该高科技企业2023年技术应用类岗位的平均人工成本与根据2020年A公司或行业TOP10的水平持平,则可分别得到预期岗位数量为627或641人。
A公司定编关键点3
合并验证:宏观与微观对比分析,验证形成最终编制方案
在宏观定编和微观定编工作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高管层的专业意见,确定技术岗位最终编制方案。
由于篇幅所限,本次着重介绍了技术类岗位定编的实践方法,如过想要了解更多定编工作实战经验,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线上分享活动。
如有人员定编项目咨询需求,可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中智咨询专业助理详询。
